每日一修-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
收藏本站会员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传统文化 >> 每日一修

【每日一修】《儒学门径》033 第一卷 第五篇 朱子《感兴诗》篇二

来源:
作者:
发表时间:2024-04-22

【每日一修】儒学门径033

第一卷·为学之门1.5

第五篇  朱子《感兴诗》篇二

【原文】

吾观阴阳化  升降八纮中(1)

前瞻既无始 际那有终

至理谅斯存(2) 万古与今(3)

谁言混沌死(4) 幻语惊盲聋(5)

【注解】

(1)八纮:八方极远之地。

(2)至理:主载天地万物自然有序运行的极至之理。谅斯存:真实地永远存在。

(3)与今同:至理即太极,太极之理,不离乎阴阳之中,虽往古与未来,无不与今日一样存在。

(4)混沌死:“南海的帝王名叫倏,北海的帝王名叫忽,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。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相遇了,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。倏和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,说:‘人都有七窍,用来看外界、听声音、吃食物、呼吸空气,唯独浑沌没有七窍,让我们试着给他(混沌)凿出七窍。’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,但是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”(《庄子》)。寓言开七窍能见识世务却丧失了善良的本性。

(5)幻语:(混沌死是)惑乱而不真实的言论。盲聋:眼瞎耳聋,喻愚昧无知的人。

【述评】

此言天理永恒,人性本善,万古不移。太极至理赋于天地万物,“有物(必)有则”,不分古今中外,主载天地万物自然有序运行的极至之理,永远真实地存在。人赋天地之理以生,具备善良本性。是故用浑沌死比喻人性丧失,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梦语言,人的善良本性永远不会消失,“学者当因其所发(良心偶尔发现)而遂明之,以复其初”生善性。视听言动皆正则明德益明,如颜渊攻四勿(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)而成亚圣。若放纵耳目口体之贪欲而损人以利己,则逐步变为恶人,但其天赋善性依然存在,并不会完全消失(混沌死),由历史上恶人转变为善人者不可胜计可知也。

【编者注】

①【译文】我用心阴阳两仪的变  其起伏升降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方永无边际的极远之地。

若要往前追溯永远也找不到它的起点,而往后追溯哪里又能找到它的!

主载天地万物自然有序运行的极至之理永远真实地存在,从远古到未来无不与今天完全一致。

“混沌死”这类认为人会丧失善良本性的说法,全是用来蛊惑那些愚昧无知者的妄言幻语。

hóng:古通“宏”,宏大;面积极为广大。

朱子简介(上):朱熹(1130.10.18-1200.4.23),字元晦,一字仲晦庵,晚称晦翁,文,世称朱文公。宋朝徽州婺源县(今江西婺源)人。尊称为朱子,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,宋朝伟大的理学家、诗人。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,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位者。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也是源于朱子。他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,是孔子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

编审发布:秦荣光

264